­

​沿革

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牽涉範圍相當廣,然而精通此類疾病醫師相當少。莊垂慶教授為舉世聞名之周邊神經重建專家,是台灣第一位專注於周邊神經重建的醫師,有超過90%的病患為周邊神經疾患,如成人臂叢神經損傷,分娩性臂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周邊神經壓迫病變,周邊神經腫瘤等等。

治療眾多病例

自1985年至2019年09月,莊教授帶領團隊(張乃仁醫師,呂炯毅醫師)已進行了超過2500例成人臂叢神經損傷重建,500多例分娩性臂叢神經麻痺重建,逾400例功能性肌肉移植的顏面神經麻痺重建,千例以上功能游離肌肉移植,各式壓迫神經病變包括胸廓出口綜合症近百例,肘隧道綜合症候群300例以上,腕隧道症候群650例以上,橈神經壓迫350例以上和其他許多的正中神經,尺神經,股神經,坐骨神經,腓總神經,脛後神經等周邊神經損傷和許多的周邊神經鞘瘤,包含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的切除,這樣的貢獻不僅是台灣第一,在國際上亦是相當驚人。

​在國際間綻放光芒

由眾多病例累積的經驗當中,莊教授開發了許多新的神經轉移的方法修復傳統上認為無法修復的臂叢神經撕脫傷,由於莊教授有相當多的國內和國際會議和期刊的發表,在國際上亦備受肯定,多次受邀於印度,香港,芬蘭進行現場手術,亦有許多國際醫療來自印度,馬來西亞,美國,韓國,新加坡,菲律賓,澳洲,葡萄牙,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地附台接受治療,國內外申請至本院接受莊教授指導的醫師更是不計其數。

醫療界的​台灣之光

莊教授曾任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主任及顯微外科科主任,第十三屆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第十屆台灣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以及第一屆台灣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在學會任內均開辦繼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的課程各十餘場,並場場親臨主持,提供在職醫師免費繼續進修及學習的機會。莊教授亦擔任九屆世界顯微重建外科學會(World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的理事長以及台灣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莊教授於周邊神經領域之貢獻也讓他獲頒第九屆王民寧基金會全民健康醫學貢獻獎(1999年),行政院頒發之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2001年),及台灣醫學會頒發之高天成記念獎(2011年),並榮獲2019 American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ASRM) Harry J Buncke Lecturer. ASRM 每年從世界遴選一名對顯微重建外科領域具有相當貢獻及成就的顯微重建外科醫師,頒給此獎項。此獎項被公認為是顯微重建外科的『諾貝爾獎』,是顯微重建外科領域的最高個人榮譽獎。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除了莊教授外,團隊的兩位醫師也在莊教授的嚴格訓練下慢慢成熟,也都在莊教授的安排至國外進修,學習其他頂尖團隊的周邊神經研究。 

張乃仁醫師:
2015-2016年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與Dr. Gregory Borschel及Dr. Tessa Gordon學習)
 
呂炯毅醫師:
2017-2019年 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醫院(與Dr. Susan Mackinnon及Dr. Alison K. Snyder-Warwick學習) 

本團隊專業與衷旨

臨床上,團隊除了原本的手術方式之外,近年也慢慢開發新領域,尤其是感覺神經及自主神經系統。

2017年起,張乃仁醫師與本院胸腔外科趙盈凱教授聯合研發利用達文西手臂機器人進行胸部交感神經鍊顯微重建手術,此項手術是治療因手汗或頭汗症接受交感神經阻斷後所產生的後遺症,取用小腿的腓腸神經進入胸腔,與交感神經及肋間神經利用顯微手術技術進行神經吻合,完成了交感神經重建手術,至2019年底,團隊已經完成近20例並得到明顯結果,慢慢克服這個一般醫界認為無法攻破的領域。由於成效良好且全世界目前沒有任何醫院能夠提供這樣的治療成果,因此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接受手術。
 
除此之外,團隊也與各科合作,開發各項神經重建,包括與眼科合作進行角膜神經重建,與一般外科合作進行乳癌切除後乳頭神經重建,與神經外科合作重建中樞神經包括腦部或脊髓損傷之上下肢神經,這些合作慢慢都看到臨床療效,未來將加強細節,以達到更好成果,且利用研究成果確認其機制及療效。

基礎研究上,本團隊已多年從事於周邊神經的基礎研究,莊教授目前已有多年國科會計畫的經驗,包括在大鼠上探討神經轉移的變化以及臨床上應用,以及游離靜脈皮瓣如何改善其血液循環的機制。張乃仁醫師於加拿大多倫多進修時專注於神經轉移之捐贈神經(Donor nerve)之研究,而呂炯毅醫師於美國聖路易學習對肌肉神經交界口(Neuromuscular Junction),尤其是在神經受傷後,肌肉中運動神經終板(Motor end plate)的恢復。在這交界口的許旺細胞Terminal Schwann cell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負責在運動神經終板之間的建立聯繫,可以解釋為何肌肉能復原的關鍵步驟之一。另外,進修中呂炯毅醫師也對壓迫性神經病變有更深度的探討,尤其是腓神經壓迫以及電力學對於神經壓迫的採用以及臨床見解有更多見解,為團隊研究增加許多新的概念及主題,以及未來神經重建中心的進步。

莊垂慶教授及團隊在周邊神經重建三十多年來的傑出貢獻及累積大量的臨床資源,成果已經是國際一流等級。為了更進一步服務更多病患,並且提供更完善的醫療,因此建立「顯微周邊神經重建中心」,本中心主要衷旨為:

整合現有的照護資源
訓練相關專業人才
加強與相關科系的聯繫
​滿足病患更多的需求
期望給予病患更高水準的臨床服務,更有效的功能及外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