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

什麼是『顏面神經』?

『 第七對腦神經-顏面神經 』自腦幹出來經顳骨到臉頰全長十四~ 十七公分,牽動的肌肉群有:前額、眼眶周圍、嘴唇周圍、鼻子、耳朵前後、頰部及部分頸部等有二十二對(左右)之多,如此龐大的肌肉群,彼此相互協調,發揮功能,從而產生各種表情,而且它的功能不只控制臉部表情肌肉,還有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

​顏面神經麻痺病因

「 顏面神經麻痺 」是一種病徵,而不是一種病名,有很多種原因,均會造成此種缺陷,而受損區域又可分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傷害兩種,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之原因,主要有五類:
1.外傷性:
   直接傷害:如刀傷、刺傷、槍彈傷、臉部撕裂傷等等。
   間接傷害:如骨折、嬰兒生產時的產鉗傷害、產道過小壓迫傷害。
   手術傷害:如聽神經瘤、惡性腮腺瘤等之切除而無法避免傷害,或是醫療不當、手術失誤等而造成損害。
2.腫瘤壓迫性:
   最常見的是第八對聽神經瘤、腮腺腫瘤等之壓迫。
3.感染性:
   如細菌或濾過性病毒(如帶狀疱疹、麻疹、腮腺炎、白喉等)感染而造成的傷害。
4.先天性:
   較常見的是摩比氏症候群(Mobius syndrome),乃由於腦神經核之不全發育而造成,常牽涉到第七對、第六對腦神經兩側性麻痺。
5.原因不明性:
   即所謂之「貝氏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大多為青少年或老年人;原來是正常的臉,突然發生半臉顏面神經麻痺。(大多在前三星期內,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徵兆及耳痛。)或駕車兜風太久,發生短暫性顏面麻痺,均屬此類。
6.其他代謝性毛病:
 (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糖尿病、血鈣過高等)或因中毒(神經性毒),或血管病灶(如腦中風、高血壓等),亦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症狀

顏面神經麻痺帶來的症狀造成病人心身極大之痛苦,單一之表情(沒有喜怒哀樂之表情) ,使之不易有信心立足面對社會。顏面神經麻痺造成的症狀,可分三方面:
1.靜態方面:
   眼睛:下眼瞼下垂、眼白外露多、眼睛呈大小不對稱。
   額頭:前額皺紋消失及平滑。
   臉頰:臉頰的鼻唇溝消失。
2.動態方面:
   眼睛:眼睛閉合障礙而露眼白。
   額頭:前額無法皺眉頭。
   嘴唇:嘴唇開合障礙、無力、下唇無法下拉,不僅導致人中、上嘴唇外觀歪斜,漱口和喝湯時也容易外溢、無法吹口哨,以及吃東西食物堆積在患側頰內,不易擠出等等日常生活的功能皆受到影響。
3.後遺症:
   眼睛:因眼瞼不能合閉,導致角膜結膜外露,再加上淚腺分泌困難,易乾燥及細菌感染,而形成〝紅眼睛〞,有失明之慮。
   恢復不全:臉部肌肉常因麻痺神經恢復不全,微笑或哭泣時仍呈不對稱。
   神經迷走:常有因神經迷走,而有合併之表情動作出現(如每一眨眼,嘴唇肌肉就抽一下) ,造成鼻唇溝呈收縮狀態而非常明顯。

治療方式

外科治療方法,大致分三類:
1.去除原因:如壓迫的腫瘤切除;顏面骨折之矯正;顱內顳狀骨骨折作顏面管道探討手術等。
2.顏面肌肉尚未萎縮:一般受傷的六個月或一年內,手術方法有直接縫合、神經移植、其他腦神經移植、對側顏面神經轉來,以上需依神經狀況來選擇。此種手術愈早做愈好(如受傷當時,情況許可,則立即作;若情況不許可,遲二~三星期再作。)
3.顏面肌肉已萎縮:一般指受傷超過一年以上者,作神經縫合已無用。此種手術治療複雜,且完全性的恢復已不可能了,而手術的目的,只在於改善,使病患有較好的臉部表情,或作局部性肌肉轉移(如同側顳肌肌肉),或作遠位性肌肉轉移(如小胸肌、大腿骨薄肌等肌肉帶神經、血管轉移。),使病患得到『微笑』的表情。或作  眼瞼形成手術、臉部拉皮術,使下垂之顏面得以改善,或作健側過強肌肉的切斷術,以使對稱等等。
​      無論何種手術方式,術後都需要持續積極的復健和回診,如此才能幫助病情更快更好的復原。

群體治療科別

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可謂是群體治療,非個人或某一科系獨立治療所能擔當。通常包括:
1.神經內科:發現病患來源,診斷病灶原因,病灶部位,及牽連範圍、程度等。
2.耳鼻喉科:對顱內顏面管道病灶之部位,診斷檢查,以至於作顏面管道的探討手術、或減壓、或檢查顏面神經近位端殘餘部分的存在等。
3.神經外科:對後腦窩腫瘤割除(如聽神經瘤);或甚至作顱內顱外神經重合(神經移植)手術等。
4.眼科:對眼瞼不能閉合所造成的角膜、結膜發炎的預防及治療等。
5.整形外科:對顱外顏面神經重建(或直接縫合或作神經移植、或其他腦神經轉移手術,或由對側顏面神經轉移手術,或由胸部、大腿作帶血管神經之肌肉轉移等),以及畸形顏面重建(如拉皮術、眼瞼形成術等)整形等。
6.復健科:對術前顏面肌肉的刺激及運動,以防止其萎縮以及術後肌肉運動及再教育訓練,以使次發性缺陷減至最低的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