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臂叢神經損傷

損傷原因

臂叢神經受傷時會導致上肢無力,包括肩下垂、無法上舉、手肘無法彎曲或手掌不能緊握等。
當發現小嬰兒只動某一側手,另一邊手卻很少動,一直擺在身旁,這時就要高度警覺是不是手臂的神經有受損,此即醫學上所稱的臂叢神經損傷。
因生產造成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常見危險因子包括有:
1.生產頭位但體重過重之嬰兒:
80%之患嬰出生體重均超過4公斤,生產均需藉由生產鉗或真空吸氣用力拉出者。
2.骨折:
母親骨盆太小或嬰兒兩肩太寬者,常伴有鎖骨骨折。
3.胎位:
嬰兒體重雖不重,但生產臀位或肩位也會提升患病機率。
4.生產方式:
即便是剖腹生產之嬰兒,亦會發生,但機率較少。
5.胎數:
第二胎或多胎產婦,反比初胎產婦易發生(約2/3之患嬰發生於多胎產婦)。

治療時機及手術方式

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斷需要多面向的評估,不只是神經受傷的部位與程度,連同治療的時間皆是列入治療計畫建立的重要考量。以下分為兩種治療時機的說明:

即時接受神經重建治療:

雖然不少產科醫生、復建醫生常言嬰兒生產臂神經叢麻痺可自然恢復,不需開刀,其實不然。大部分之小孩均有或多或少之殘障存在,輕者患肢便短(一般短4~6公分);重者有骨畸形、關節收縮,均是非常困難的爾後重建。故唯有早期作神經重建,才可防止此後遺症。

以患病病徵為基準,可分為兩種:​

  • 手肘無法彎曲但手腕可以伸展:最多可延後至第五個月視狀況安排手術治療。
  • 手肘無法彎曲且手、腕明顯麻痺:需更提早手術(如出生後二個月)。

神經重建手術皆採全身麻醉,但依損傷病情不同,其手術方式分為兩種:

神經移植:取小腿的腓腸神經(不重要的感覺神經)作神經移植,在側頸部作一C字形(約10公分)切開,作臂叢神經之神經瘤切除及神經移植。

神經轉移:如遇神經撕脫傷,則須作神經轉移(如取副神經或肋間神經轉移)。

未即時接受神經重建治療:

一般指沒有早期作神經重建,長大後(指四歲以後)殘留之機能缺陷-根據缺陷作肩、肘、腕及手之手術,包括肌肉、肌腱轉移、肌腱固定、關節固定術、游離功能肌肉瓣轉移等,通常需二次以上之手術。

術後復健

術後須頸固定三星期,再開始復健治療,約需二年。直至四歲後,再根據其術後恢復之情形,決定是否再作重建手術。
術後嬰兒之照顧,是由顯微重建整形外科及小兒科醫生共同照顧。術後之復健,是由復健科協助照顧。
適當的物理治療的介入並配合嬰幼兒的發展能力加強患側活動,可有效降低永久性的傷害。